观侗族神圣萨玛节,是这次黔东南榕江之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善良酱/摄影
第一次听说“萨玛”这个词,百科词条说,萨玛节也叫祭祀莎岁,侗语“萨”是祖母,“玛”是大,“萨玛”即是大祖母的意思。相传在母系氏族阶段,侗族有一位叫“莎岁”的女英雄,她在抵御外敌入侵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族人为纪念她,将其奉为能给侗族同胞带来平安和幸福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因此,在侗寨都建有祭祀坛或“圣母祠”,以供奉她的英灵。并于每年春节举行一次演习性的军事活动以示缅怀。祭祀那天,人们举刀舞枪,鸣锣吹笙,在“炮火”中高呼着冲出村外,归来时还用标枪穿着用稻草扎成的敌人“首级”表示获胜。
纸上得来终觉浅,名词解释看完还是觉得很神秘,非常难得的机会,这次赶上了节庆,亲临现场感受了一次萨玛节。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据了解,萨玛节(祭萨)是贵州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主要分布在榕江县、从江县、黎平县的侗族地区,而以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场面最为神秘,场面最为盛大壮观。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12月20日8点左右,车江三宝千户侗寨一至十寨的侗族女性开始盛装打扮,集聚在各自村里的萨玛屋前,在登萨(专门守护萨玛屋的长者)带着寨中女性长者给萨玛上香敬茶后,登萨从萨玛屋前的万年青上摘下树枝,插在每一位祭祀人的头上。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在萨玛祠内,没有神像,在摆放祭品的神位后面垒有一堆石头,石头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据说那是萨玛英灵停留的地方。在村中巫师施法请出萨玛后,吹奏芦笙三曲,鸣放铁炮三响 ,一名长者撑起备好的小黑伞,走出萨玛祠,女性族人开始排成一列祭祀长队,紧跟在小黑伞后面,围着整个村寨绕一圈。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蔡萨时,三宝千户侗寨十个寨子的十支祭萨队伍一起汇合在鼓楼广场上,围成一个大圈,她们手牵手、肩并肩,在萨坛前的广场“哆耶”对歌。妇女们跳舞,男人则吹芦笙,侗族同胞们用优美的歌声,传颂“萨”的功德,祭奠“萨”的英灵。表达人们团结向上建设家园的心情。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善良酱/摄影
如今的祭萨,不仅是一种祭祀括动,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浓重的民族节日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比如我),热情的侗族人还会邀请大家一起参与,手拉手,跟着节奏跳舞,真可谓是最古老的妇女狂欢节。
善良酱/摄影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