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诗意的优良构造的博物馆里,出于内心的无奈,我们不是因为发现了喜爱的古玩而感到安慰,而是因为忘记了尘嚣而感到心安。”——奥尔罕.帕慕克
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2015年5月18日,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占地面积8.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省级博物馆中体量最大的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外观如画。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与故宫博物院齐名,馆藏作品创下无数个“第一”:
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之一。
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之二。
辽宁之行,我是奔着沈阳来的。沈阳之行,我是奔着辽宁省博物馆来的。
辽宁省博物馆展厅之三。
对于一个有美术梦的人来说,去博物馆是最好的圆梦方式。博物馆里的藏品,皆是其光华耀目的艺术长存后世,安慰我们的视觉神经,治疗我们对历史的渺茫的乡愁,不但记录了数百年数千年的先人生活和世界,也像吕洞宾的点金仙指一样,教我们如何睁开眼来,饱饫古人的艺术和思想。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本就在其中,特别是前者画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极其珍贵,被誉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簪花仕女图》局部之一。
随着年岁增加,阅历丰富,欣赏古画,眼中心里的感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美”,更多的是喜欢琢磨水墨、线条、色彩,以及创作的画家,创作的年代,创作的故事。
《簪花仕女图》局部之二。
《簪花仕女图》是一幅无款画,而且在清代之前关于此画也无文献记载,因此还存在作者、创作年代等之谜。1960年代,杨仁恺根据“丰厚为体”的人物造型、“短眉”的妆饰和宽袖大衣式的服装等,认为此画是中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的作品,与周昉关系密切,并由此撰写了《对“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的商榷”的意见》、《簪花仕女图研究》等系列文章。周昉是唐代以表现贵族妇女而著称的画家,他以善画而名动朝野,有“画仕女,古今冠绝”的美誉。
邮票上的《簪花仕女图》。
他生活于唐代宗大历到唐德宗年间,此时的唐代因经历“安史之乱”而由盛转衰。根据历史记载,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周昉笔下的仕女也随之转换了“性情”,从此前的欢愉活跃,到仿佛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正如北宋苏轼《周昉画美人歌》所云:“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这正是《簪花仕女图》卷的绝妙写照,一个个贵妇虽装扮得花团锦簇,有浓丽丰肥之态,但仍掩饰不住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她们幽怨、郁闷的情绪。
唐代画家周昉简介。
我很好奇周昉为何画了那么多的贵族仕女。那不仅仅是艺术的想象,也是对空间的想象,也是对时间的想象,更是对命运的想象。近年来读书偏颇艺术类,书柜上有一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我竟然得以翻到“初效张萱,后则小异”,方才得知周昉的官宦生涯和贵族地位使他长期优游于贵胄子弟间,故有机缘接受张萱的绘画主题和艺术手法。周昉的画风与张萱之迹是如此相似,以至于后人要从周昉不在仕女耳根敷染朱色这一“小异”来区别两人的作品。于是,五女簪花,让我们在视觉空间中挽留属于唐代的诗意空间。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即为张萱作品,原作已失,辽宁省博物馆藏为宋摹本。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琼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人生如同河流,变化无常。大金王朝把大宋王朝打得屁滚尿流,在文化上却被宋朝所征服。金章宗的题签居然学着宋徽宗的样子,用瘦金体题字,其笔势纤弱,形质俱差。因此,有人说如果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宋金间的战争全凭纸笔来拼杀,那么双方的胜负关系定然会颠倒过来。金章宗的抢夺,是赵佶的不幸,也是赵佶的大幸。这幅画,在跨过了九百多年后,让我们仍旧知道是这位大宋皇帝的摹本。纸页上的赵佶,笑傲江湖,天下无敌。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之一。
此画为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长卷上共画八骑人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题为“游春”而不画春的环境,作者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画的主题的,画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鲜丽的春衫,线条勾勒得挺劲流畅。色彩桃红嫩绿相互辉映,加上人物轻松的动态,马蹄的轻举缓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之二。
那么,画中人物谁是虢国夫人,又成了学术界的争论。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之三。
在这里,《簪花仕女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均早已不再是一件孤立的作品,而成为一个艺术体系,支撑起古典中国的艺术版图,也支撑着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它们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的有机体,有着超强的生长能力,而是中国的朝代江山,又给艺术的生长提供了天然土壤。
邮票上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在辽宁省博物馆,我试着厘清一层关系:周昉画了《簪花仕女图》,张萱画了《虢国夫人游春图》,而周昉是张萱的弟子;杨仁恺研究了《簪花仕女图》,刘墨研究了《虢国夫人游春图》,而刘墨是杨仁恺的学生。
在辽宁省博物馆遇见杨仁恺先生书法展。
我走进的是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进大门左拐看到的第一个展览即“学有本原.杨仁恺书法展”。杨先生是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曾任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是“人民鉴赏家”、“国眼”。这个展览是9月9日开幕式,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就像没有预感自己会来沈阳,也没有预感自己竟然仅在十天之后得以现场观摩。站在门口,我有些恍惚。此时,远在非洲的刘墨老师突然发来信息,似乎冥冥之中真有第六感应,对杨老先生的怀念,透露出心绪的起伏,时隔万水千山,依然涟漪未平。我当即拍摄了一张书展海报图片传给了他。
学有本原.杨仁恺书法展。
杨先生在文物界的地位,与沉浮的国宝之命运密不可分。1950年,杨先生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研究室研究员,工作就是参加接收辽宁省博物馆藏溥仪当年带出的那批字画古籍珍品。
1952年,前往长春清查伪皇宫流散文物时,杨先生的眼睛为之一亮,急切地寻找款识与题跋,可惜,这幅题为《清明上河图》的巨作上没有作者署名,但是画后只有金代张著的题跋,明确作者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历朝历代仿作摹本很多,杨先生过目的就不下十多幅。而在此之前,杨先生对明代画家仇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鉴定,后来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一直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也成为镇馆之宝。杨仁恺根据记忆中诸多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文字描述,画卷逐渐展开,比如:开封的桥为木头桥,而不是石头桥……眼前的画卷与印象与记录一步步吻合,他立即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艺术鉴定,最终确认,此画是张择端的真迹,他郑重地写上了鉴别结论。自此《清明上河图》真迹经历几百年淹没,重新恢复了它本来面目。这就是“国宝遇到国眼”的佳话来历。
杨仁恺书学年表。
后来,在近三个月的清查时间里,杨先生顺着所掌握的线索逐一追查,奔走于东北华北大部分地区,不放过每一个即使是最细微的线索,陆续追回了清宫散佚书画130多件,这些珍宝上交后调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故事,中央电视台10套曾拍《大家?杨仁恺》专辑,杨先生也著述《国宝沉浮图》一书。
书展上难得一见杨仁恺先生的水墨。
杨先生虽是四川人,却一直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退休后还被聘为名誉馆长。杨先生去世后,刘老师写了一篇文章以示怀念:我见过杨老许多次,每次当他走过来,我都是让开路。有一次在朋友的婚礼上,他过来拉住我的手,问:“你叫刘墨啊,我原来怎么没注意到你?你明天到博物馆来,我介绍一些人你认识一下。第二天,我到博物馆,杨老带我进了资料室,把资料室的姚义田主任介绍给我认识,说:以后,你可以天天来这里看书了。于是,那个巨大而安静的书库,成了我每天去的地方,书库任由我出入,也可以把书借回家去看……一年后,我破格去读研究生,也是出于杨老的推荐,1994年的事情了。我曾到杨老的家里,请杨老为朋友题字,他大笔一挥,遒劲而润,我赞道:真是人书俱老啊!杨老看看我,问:有什么法子不老吗?”
杨仁恺先生的《国宝沉浮录》手稿。
“杨仁恺书法展”共展出临摹作品、手稿、信札、题跋、自书诗五个部分,共展出作品104件(组),来自辽博馆藏和杨先生家属、朋友、学生的收藏。特别值得一提,凝聚杨先生四十年心血、用42万字写成的《国宝沉浮录》手稿也将在展览中重点展示。手稿以毛笔竖写,反复以墨笔、朱笔、钢笔及圆珠笔书写眉批多处,见证了先生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亦是观众难得的眼福。不懂书法的我,在深秋的黄昏一个人在展厅里徘徊了两个多小时,兴奋而感动,连呼吸都觉得十分珍贵,不仅拍摄了展览的所有作品,看完还央求洁卫大姐为我照了像。幻想之中,恭恭敬敬,我的脸似乎应该发烫,身后的墙壁如厚实的靠山,格外怀念海报上的老者。
这幅对联,我曾于几年前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书读到。
书香墨浓,是人的气质,也是人生的气质。就像周昉与张萱,青出于蓝又胜于蓝,从辽宁省博物馆走出去的刘老师已是著名学者、画家,著述40多部。学有本原,与杨先生的书法一样,刘老师的书画里有着学者的严谨学风、敬业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水墨有一脉知识气质,闪着智慧的艺术世界在精神的维度上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非常欣赏刘墨先生读书著述之余的拈笔弄墨,心里面最钦敬的就是他这一类文人画家。世界喧哗,或赞或辱,皆为虚空,水墨晕染开来时,我们的生活,就有了几分神秘的颜色,是喜悦,是意境,是去处尽可安居的菩提念珠。”这是我观刘老师书画的感受。
刘墨先生画展。
书法展上,我看到杨先生一幅书法兹录了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就想,在辽宁省博物馆,我没有看到《仕女簪花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却遇见了杨仁恺先生,也“遇见”了刘墨老师,不遇,也是遇见。
刘墨先生作品。
刘墨先生作品。
走进辽宁省博物馆,我更能体会到在博物馆这个下午对自己的意义。明清瓷器、宋元书画、唐代玉器、魏晋碑帖,所有的芬芳、色泽与声嚣,流传了数百上千年,即使出现在博物馆的展窗里,依然可以让我们的目光都变得丰盈壮大起来。那是一种彻底的清洁和透明,从身体到精神。
杨仁恺先生书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我走出博物馆时,看到一车人在等我,边走边随手拍摄了一张.
文字|九妹
摄影|九妹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辽宁省博物馆
老边饺子
书画展,瓷器展、玉器展等。
龙之梦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