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猎神”——他们是最后一个狩猎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只有口口相传的语言,没有可书写的文字;
他们人口最少时只有千人,现在也不足万人;
他们信奉祖先,信奉万物有灵。
鄂伦春族祖先居住的小屋称“仙人柱”,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支成一个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夏可防雨,冬能御寒。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又可采光。覆盖物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约需五六十张狍皮覆盖。春天天气渐暖,换盖桦树皮。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供人们坐卧。中间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尊老爱幼注重礼仪。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是智慧的民族。他们以月亮的圆缺为标准记日期。从月出到月圆到月落,循环12次即为一年。记日的方法是:在一根绳子上穿30个小木棍,从正月初一开始,一天拔一根,30根为一月,重复12次为一年。对四季的划分主要以气候的循环为依据。“额鲁开依”,冰雪融化,即为春天;“昭内”,是青草长出来的季节,即为夏天;“保缘”,草木枯黄,即为秋天;“托”,是落雪的季节,即为冬天。
“仙人柱”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时期的产物。结束游猎的鄂伦春人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仙人柱”已经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鄂伦春族人冬季外出狩猎挖雪屋过夜。猎人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当然,白酒是绝对不能少的,鄂伦春人的怀中随时都藏有玻璃瓶装的六十度的白酒,那是他们抵御寒冷的不二法宝。
鄂伦春猎民祖传造桦皮船狭窄细长,两头尖,状似柳叶,用于渡水、捕鱼和捕猎。桦皮船船体用松木作架,船帮用桦皮包裹。接头和钉木钉的地方用松香涂抹,以防止漏水。船体数十斤重,一人可以拿动,适合在林中携带。用网捕鱼是从其他民族中传入的。
男人狩猎,妇女有时也随同出猎。主要采取集体狩猎方式,临时组织起一个或几个小组分头进行,所获猎物平均分配。狩猎所获是鄂伦春族衣食的主要来源。捕获的鱼类,采集的野菜、野果,是鄂伦春族食物的一种重要补充,如一时食用不完,即把它晒干贮存起来,以备猎获物缺少时食用。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鄂伦春人认为万物有灵,他们多崇拜神灵,崇拜祖先。
鄂伦春人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树木,风雨雷电和日月星辰都存在着神灵。出猎时每遇到古树、高崖、洞窟都以为是山神。
鄂伦春人敬畏熊,称熊为“雅亚”(祖父),“太贴”(祖母)或“阿玛哈”(舅舅),不直呼其名。
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鄂伦春族人口锐减,到1945年8月获得解放的前夕,鄂伦春族只剩下千余人。解放后,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现在这个少数民族全部也不足万人。
“过去你可以看到鹿和各种各样的东西,现在到处都是人,动物都走了!”这句话,是身穿鄂伦春民族服装导览员的结束语,让人听了似乎有些沉重。
“解放前,鄂伦春人濒临灭绝……现在,鄂伦春人正迈向宏伟的未来。”
真是这样吗?我们所看到“兴安猎神”鄂伦春族的传统正丧失殆尽。
现在的大部份孩子只会讲普通话,而先辈们口口相传的鄂伦春语如流云渐行渐远;先辈都是以骑马驰骋,现在都是开着汽车屁股后面一冒烟;先辈们都是在深山密林狩猎,现在那更是遥不可及的追忆……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鄂伦春族民族博物馆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