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成都有什么最值得期待的活动?
张大千临敦煌壁画
1944年1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精美临作在成都和重庆展出,轰动一时,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之所以叫窟,那自然是脱离不了洞窟的,如果脱离了石窟的环境,那种神秘和震撼是很难重新展现出来。
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去看呢?
温馨提示下,成都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展期持续三个月(2016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0日),所以大家完全有充足的时间错峰观展。此次展览是截至目前中国国内最大规模的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敦煌艺术大展;云集了来自南、北、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70余家文博机构的200余件精品文物,以及来自敦煌、甘肃麦积山、新疆龟兹和高昌石窟的艺术珍品。
摄影/以沫
一层,也就是石窟展,排队人数是最多的,大家完全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安排。据说负一层也很不错,有很多国家一级文物,这次没有时间去看,下次补上。
摄影/以沫
要进入洞窟展之前有个区域是专门讲解敦煌石窟的各种知识的,比如说敦煌石窟是什么人修建的?如何修建的?画师和工匠来自何方?壁画如何绘制等等?讲解员听口音应该是敦煌方的人,讲解的也比较清楚,建议大家可以听听,对接下来看展很有帮助。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听完讲解后,排队进入洞窟展。值得一提的是,这8个洞窟中,除莫高窟第158窟以4/5比例复制,宽度超过18米。其余洞窟都按照1:1比例复制,比如第285窟纵就横逾9米……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莫高窟第285窟是保存最完好、壁画绘制最精美的禅窟代表窟。
摄影/以沫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开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内北壁有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建于此时。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禅是“禅那”的略称,中国古代将其意译为“思惟修”,就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禅僧就是坐禅修行的僧人,坐禅冥想也是早期佛教僧侣进行修行实践的主要方式。莫高窟所存的禅僧像都是佛弟子进行修禅的塑像。
摄影/以沫
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个人觉得最美的是象征了天地和宇宙的窟顶。
摄影/以沫
微微有一种在莫高窟里穿梭的感觉!
摄影/以沫
盛唐第45窟(敦煌原窟)
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气氛。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此窟是莫高窟盛唐时期乃至整个敦煌佛教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摄影/以沫
左壁的观音经变,取材于法华经观音普门品。
摄影/以沫
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
摄影/以沫
中唐158窟是莫高窟最著名的涅槃窟之一,158窟的卧佛原像身长15.8米。此次按原样4/5比例复原的卧佛,仍长达13.6米。远远望去,佛像睡姿安详、神情恬静。这尊佛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肉身寂灭涅槃的情景。在卧佛的两侧,分别立有过去世迦叶佛和未来世弥勒佛,他们与主佛共同组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窟顶及背后壁面则绘有天龙八部、散花飞天等壁画。
令人惊讶的是,看上去如莫高窟文物原貌的复制品,竟然是由玻璃钢制作的。整尊佛像重达3吨,为了便于运输,提前在敦煌切割成5段。在博物馆开箱后,再严丝合缝进行对接,为了遮掩切割缝隙,工作人员还专门从敦煌带来了200多斤敦煌泥修补缝隙。一尊佛像的缝隙,反复修补的时间就花了3天多。如此精心施工后,佛像俨然已在大漠黄沙里饱经风霜。
中唐158窟(敦煌原窟)
在这些洞窟中,榆林窟第25窟最为张大千所推崇。张大千在敦煌曾多次临摹榆林第25窟,此窟四壁为唐代风格的壁画,线条圆润劲健,乐舞场面生动。榆林窟因路途遥远,人迹罕至,此次两个榆林窟的石窟来到成都,让市民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一艺术巨作。相比于墨迹豪放的大千临摹作品,这些由美术工作者穷数十年精力临摹的壁画更加细腻逼真。
摄影/以沫
榆林第29窟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的代表窟。
摄影/以沫
覆斗顶形窟,创建于西夏,元代并补画窟顶壁画。窟室内不同程度的遭受烟熏。
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莫高窟元代第3窟则是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
负责布展的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周河此前向媒体介绍,此次特展的8个敦煌石窟中,除了158窟因为体量巨大,壁画全部采用电脑喷绘之外,其余洞窟的壁画全部由壁画师们在宣纸上临摹而成。这些壁画师大多是来自国内美院壁画系的高材生,他们的临摹工作堪称夜以继日。一尊50多平方米的29窟,需要30多位壁画师临摹3至4年才能完成。新人到敦煌,第一年只能熟悉石窟,第二年到美术所学习临摹单幅壁画,水平到一定程度才能临摹整幅墙的壁画。
段文杰临摹敦煌壁画 摄影/以沫
据介绍,8个敦煌洞窟的临摹壁画,还不是此次敦煌艺术特展中壁画最精华的部分。常书鸿、段文杰等大师数十年来临摹的敦煌壁画也在特展中单独展出。常书鸿1943年促成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几十年来视莫高窟为家,是公认的“敦煌守护神”;段文杰则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二任院长,同时也是四川人。他从1946年开始临摹的敦煌壁画多达340幅,创下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之最。据介绍,此次来蓉的敦煌壁画临摹品,多达70件。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摄影/以沫
整个观展过程中唯一让人心情不好的是工作人员提醒了不要开闪光灯,还是不停看到有人用闪光,说了不要触摸,还是有人手痒。看到有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去问工作人员,说你们对这些壁画怎么都没有保护措施?
摄影/以沫
跟成都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私聊,她也觉得是很多观展的市民还不知道这些做法对文物的伤害。拍照时开闪光灯会让文物受损。书画、古籍善本、织绣品等文物,最为“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它们会加速“衰老”,并形成永久性的损坏。一次闪光灯,相当于让壁画暴晒7年。
当然,也有的观众说“讲解员都用了手电筒,我为啥不能用?”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讲解员为观众讲解壁画时用的手电筒是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检验的,虽然看起来很亮,但用的是冷光源。市面上不少电筒对于文物来说都是“激光枪”,请千万不要使用!
摄影/以沫
这些老一辈艺术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敦煌,他们中许多人都已经去世,而随着岁月流逝,他们临摹过的壁画大多已经模糊不清了,即便今日在敦煌也很难再见这些壁画真实原貌,所以说,这些临摹品早就已是“准文物”了。用是否是复制品来评论艺术品珍贵与否也是不科学的,好的复制品不仅为收藏家所看重,也可作博物馆的陈列品,以保护真品免遭破坏,或补救真品之遗缺。如,古代书画中的《洛神赋》、《兰亭序》等,就是在原作泯没的情况下靠临摹复制得以保存至今的。
摄影/以沫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成都博物馆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