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直认为北方的冬季非常寒冷,而南方没有冰雪,一定很温暖。但到了湘西一处侗寨发现这里冬季阴湿多雨,虽然是零上几度气温,但是已经很难忍受的湿冷了。
于是有了一个印象,北方干燥,属于干冷;南方潮湿,真正阴寒。其实寒与冷一样又不同,冷比较直接,瞬间让你颤抖,寒也很可怕,慢慢浸透到骨髓里。南方很多人冬季手上会长冻疮,反倒北方很少见。
这是一个侗族村寨,有几处鼓楼,而鼓楼下看到了很多人在火塘边烤火,他们的冬季要在火塘边度过了。
这是几千年不变的习俗,此时古老的鼓楼与传统的火塘文化重要性凸现。
我国使用火塘的历史有几千年了,当人类发现了火可以利用,就有了“火塘”这个神圣的地方。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火塘文化曾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文化,无论是哪个民族他们的祖先都不曾离开过火与火的文明。
火使人类结束了吃生食的历史,把食物放到了火上烤熟再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个过程,我们的祖先是第一批品尝烧烤的人。后来人类又发明陶,于是又有了瓦罐煮食的开始,总之,当人类懂得了利用火,就离不开了火,也把火使用到了极致。
火、火塘、火塘文化,人类一步步在文明的道路上往前走,但火一直是人类的伴侣,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除了饮食需要火,冬季取暖更是人们对火的依赖。在西南很多高寒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夜晚睡觉前要烤火,早上起来要烤火,没有阳光的日子聚在一起还是要烤火。
火文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后来北方汉民族发明了火炕。火墙,欧洲人发明了壁炉,其实原来的基础都是火塘。在用火的问题上人类有相同的起跑线。
但西南的少数民族村寨依然保存和使用着最原始的火塘取暖和做饭。火塘很简易,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做饭,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似乎岁月从来没有改变。
不仅火塘没有变,敬火、祭火、忌火的习俗也没有改变。敬火就是对火神崇拜;祭火就是对火塘、火把的祭祀;忌火就是火塘的规矩,比如不能跨越、不能倒水、丢杂物。更不能将鞋子、袜子等放在上面烘烤。火就是神灵。
然而社会的进步与变迁还是无法阻挡,人们对于火或火塘的依赖也在变化着,现在火塘边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了,年轻人很多去外面打工了或者改变了生活与饮食的习俗。
老年人值守着鼓楼、值守着火塘,也值守着岁月。
鼓楼在、火塘在,寒冬依旧漫长,但火塘文化在悄然变化了......
作者:书影 微信 shuying-916;QQ:1154429719;微信公众号“sy916-”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