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的确不是盖的,所谓物产丰富,就是在西北也能吃上辣的东西,实在感人。不过张掖的拼车还是不太顺利,大抵不是旺季的关系,问了出租车师傅和淘宝店家,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拼车,最后还是通过酒店介绍,几经辗转才在青旅拼到车,于是才有了接下来的马蹄寺之行。
说到马蹄寺,印象最深的便是年前看过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电影本身偏小众,不大的影厅也只三五观众。故事并不复杂,大抵是两个裕固族少年的寻源之路,以孩子的视野见证了民族的遗忘与草原的消亡。而在马蹄寺的重逢场景,正是影片的转折之处:在这里两个血脉相连、却又彼此生疏的少年真正懂得了家的意义,而情感的弥合,让这趟归家之路也不再遥远。有点扯远了,不过宗教之于人来说,确实是精神层面的一种顿悟。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剧照
回归马蹄寺石窟,其实这里是祁连山下一片分散的石窟群总称,普通游人能到达的景区只有千佛洞、三十三天、马蹄殿等几处主要窟龛,而以肉雕飞天闻名的、最有文物价值的金塔寺石窟,则作为特窟,深藏祁连山腹地难以到达。因此位于半山之上的三十三天石窟便是目之所及的马蹄寺最主要的建筑,沿山开凿的犹如佛塔般的阶梯式建筑看起来更是蔚然壮观。
因为马蹄寺自创建之后便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寺院,所以在这里看见红衣的喇嘛,乃至经幡、白塔便不觉意外。而三十三天石窟,本身就是藏传佛教中绿度母的道场。
走进佛洞,沿着内部昏暗的阶梯一层层向上,通道异常陡峭,很多时候只够一人通行。
各层间筑有众多造像,其中又以绿度母为主。虽说度母法门在汉传佛像中信徒不多,但是在古印度和藏地却非常兴盛。绿度母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观世音的化身,只是造像本身已经和印象中的观音姐姐完全判若两人,凶神恶煞得好似历鬼一般。
越往上走,内部空间也越发狭窄,只是楼阁至顶,其实并无想象中压轴的窟龛造像,就像那些悬亘岩壁间的故道险径一样,修行之路的披荆斩棘,终究还是会回归孤独的日常。
紧挨着三十三天石窟的是藏佛殿和马蹄殿。马蹄殿是马蹄寺得名的来源,传说天马下凡时蹄印留在了此处岩石之上,虽然传说多有附和之嫌,但好歹殿内真的围囿有马蹄印记,成为镇寺之宝。
藏佛殿则破损严重,这里本应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左、右、后三面甬道中的几十个窟龛甚至延伸至漆黑的洞窟深处,却拜文革所赐,如今洞内造像已尽皆损毁,仅余部分造像腿部及小部分壁画。至于今之所见的造像,其实只是近年来千篇一律的失败复原罢了。
而悬崖之上,还可见大片的浮雕石塔林,远远望着更像是诡异的外星面孔。看介绍说石塔多是苦行僧居住或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只是居于如此陡峭的山崖之上,古人也是蛮拼的!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汉朝流行的崖墓墓葬形式,不知道两者间是否有所关联?
千佛洞则是三十三天石窟之外,另一片佛窟集中的区域。这里属于汉传佛教,虽恢复了部分寺庙格局,但主体还是那些修筑在悬崖上的石窟。
这里依山凿刻的石窟各自散落,不像三十三天有一条长而连贯的登山通路,因此不得不来回往返于栈道之间。
印象最深的是名为药师殿的窟龛,须要沿着内部的石洞往上攀缘,是的,是那种手脚并用的攀爬,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台阶,需要翻上一个纯90度的窟窿才得以进入。当然,终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今人复建的造像更是不值一提。
不过千佛洞有马蹄寺唯一没被破坏的一窟唐代造像原物,而且竟然不是丝路造像最常见的泥胎木塑,采用的是直接雕刻的方法。对于此,其实开始是狐疑的,毕竟此龛造像本身并无太多盛唐造像的传神气韵,反而更像今人的拙劣补刻。
其实回想整个马蹄寺石窟亦如此,大抵是经年而来的风化与人为破坏,那些曾经傲然于世的精美雕刻大多已荡然无存,拿现在的话来说,马蹄寺石窟更像是一个假的石窟,来这里更多只是一种感受的过程,体会当年开窟的智慧与凶险,及至感悟今时信仰的意义,至于石窟本来的模样,就只能靠想象了。
当然,马蹄寺的精彩远不止于此,那些雪山下茫茫林海,绝壁上的空中楼阁,乃至充满裕固族特色的村落、建筑,都是马蹄寺不同于其他石窟的魅力所在。
马蹄寺有个雷区需要特别说一下,那就是格萨尔王殿。这座独立于景区通票之外景点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倒是一屋子比例失衡、面容丑陋的格萨尔王雕像,让人印象深刻,感觉就像走进了鬼城一般。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