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关呈瓢状地形,层峦叠嶂,关隘紧密,如铁打铜铸,从寨中流过的孖河被青山环抱,故名。虽以关隘命名,但地方史志记载中,这里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兵燹之灾。相反地,作为六洞九洞地区侗族大歌的流行地之一,这座侗寨村落颇有些温柔的色彩。
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研究员纪可梅女士曾来这里做过研究,称这里为“侗歌海洋”。侗族大歌、大小琵琶歌等在铜关传唱已久。除此之外,这里还流行一种悲情色彩浓郁的歌种,叫“巴郎歌”。
关于巴朗歌,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铜关的侗族先祖由赣地迁徙至此,为改善人丁稀薄,保证繁衍,而形成了当地特殊的习俗,姑姑的女儿必须嫁给舅舅的儿子。寨子里18对相爱的侗族男女决心抗命,他们来到铜关腊汉坡头,以歌传情,以歌诉苦,几天几夜不思茶饭,最后在此集体殉情。
这凄美的故事,以及当地人对侗族大歌朴素而自发的喜爱,感动了来铜关考察的腾讯基金会负责人,他们决定将这个贫困村作为“筑梦新乡村”公益项目的试行点之一。这个项目以民族文化保育和传承为核心,探索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核心优势,以公益之力,推动西部乡村教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模式。
在地工匠与设计师共同打造了铜关侗族大歌博物馆。
项目伊始,并没有得到当地人的理解和支持,但经过5年努力,随着乡村助学、网络社区构建等努力,慢慢地,基金会与村民之间,建立起了初步信任。2014年,项目升级为“为村”(WeCountry)计划,经过五年的酝酿,“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研究中心”也正式落成,在地发展的内容亦进一步深化,扩展到文化复兴与经济提振如今,这里完全变了个模样,寨子敞亮,马路宽阔,基础设施方面,与一个普通的新农村无异。
坐落在荷花池旁,在视野开阔的山脚与周围山水居民融为一体的“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经历了热闹的黄金周,恢复素日宁静,只有三两老人,坐在长廊里乘凉,他们大方健谈,也许与这两年寨子的开放有关。目前,博物馆已衍生出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等内容,十九栋以侗语命名的侗族小楼,有着侗族民艺与农耕体验区、戏台、住宿等不同的功能。
“为村”平台上,这里的一系列风光资源被整理推出,吸引了大批观光客。今年深圳、上海等地来铜关的观光客比以往多,以亲子团体为主,光旅游接待部分,就带动铜关近500人次参与,博物馆还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村民们不同程度获得了收益,村民直接收入近25万元。
在负责人陈圆圆看来,“这个项目,致力于借助互联网的媒介与渠道力量,探索让乡村的人文与自然生态产出最大价值的可复制模式,促进侗族大歌更好传播,让更多人知晓和喜爱它,让侗族文化更好被世界认识,也使乡村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