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中华大地地上地下到底有多少宝藏?没有人具体知道。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可能写出了华夏民族的悠久,甚至写出了这个世界。到了阳原泥河湾,您会发现,这里的历史远远不止于今天的世界。
摄影/小红毛丹
摄影/小红毛丹
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腾讯大燕网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的 “走近旧石器 拥抱泥河湾”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周)于6月10日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文化广场隆重开启。
摄影/小红毛丹
来自河北省院校、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和考古专家们、媒体记者近200人一起走进泥河湾体验考古,打制石器,亲手触摸、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
摄影/小红毛丹
说起泥河湾的发现源于1924年9月,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在考察内蒙古萨拉乌苏的返回途中来到张家口,会同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在泥河湾进行了短暂的地质考察。
摄影/小红毛丹
在科学报告中,巴尔博将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从而拉开了泥河湾盆地科学研究的帷幕。
摄影/小红毛丹
从那一刻起至今80余年,经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专家、学者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 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我国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
摄影/小红毛丹
如此集中的早期人类遗存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泥河湾遗址群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各种石器总计达到数万件。
摄影/小红毛丹
这些远古的文化遗址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囊括了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 、 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古地磁学、古气候学和年代测定等多个学科,几乎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的全过程,是一个天然博物馆。
摄影/小红毛丹
对探索世界早期人类的发展及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摄影/小红毛丹
特别是2001年马圈沟遗址的发掘,首次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前人类进餐的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泥河湾向人们昭示:人类不仅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摄影/小红毛丹
建国前老外发现的泥河湾建国后被国人推向了世界。
摄影/小红毛丹
摄影/小红毛丹
今天,一次活动主办方把会址选在泥河湾意义更为深远。
全国各地的考古爱好者参观了泥河湾博物馆、毛皮文化专题博物馆,现场体验AR——现代与远古的互动。先后召开了人类起源公众科普讲座、旧石器考古与遗产论坛、我与泥河湾公众讲座、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相关考古专家现场作报告,并以互动形式进行了交流。
摄影/小红毛丹
6月10日,在泥河湾文化广场举行了活动的启动仪式,现场颁发了裴文中奖、贾兰坡奖和泥河湾突出贡献奖三个奖项,河北省文物管理所李耀光所长授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旗帜,张家口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莉宣布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周)开幕。
摄影/小红毛丹
在首届全国高校石器模拟打制比赛现场,来自国内高校考古专业或旧石器考古方向本科生及研究生共计10人参加了决赛。作为旧石器时代的指示物——打制石器,是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加工而成,分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片法,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摄影/小红毛丹
在油坊考古工地,考古专家向媒体和公众介绍了考古发掘情况、分析了地层,分享了考古知识,讲解了考古发掘技术手段、重要收获及意义。大家参观了发掘现场,观摩了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亲身体验了勘探发掘,大家与考古人员进行了交流。油房遗址属于细石器文化遗存,根据地层对比,可以确定其地质时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在文化时代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
摄影/小红毛丹
此次“走近旧石器 拥抱泥河湾”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文化遗产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向公众宣传、展示了泥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泥河湾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文物保护融入当地社会发展,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摄影/小红毛丹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