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们评价事物,往往以“有用”和“无用”作为取舍的标准。
然而,世间许多“大用”,恰恰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中衍生出来的。而在北京,美术馆后街上,有一处占地上千平米的场所就被命名为“无用生活空间”。她的主人就是名噪一时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马可。
坐落于美术馆后街上的无用生活空间。
几年前马可从服装设计转而到保留、弘扬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全天然、零污染、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传达给更多人,用实际行动重新解读了“无用”的含义。
“无用生活空间”位于77文创园内,这里原是北京胶印厂的厂房,漫步院内,还能看到高耸入云的烟囱和几十年前引进的国外大型胶印机。昔日破旧厂房,因时差空间咖啡馆、话剧排练中心和无用生活空间的入驻,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无用”力图将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人。
走进77文创园,推开无用生活空间的那扇黑色铁门,则是另外一个世界。
狭长的展厅内,光线很暗,只有一盏盏小小的射灯,投射到展品上。从喧闹、光亮的世界一下子落入这样一个空间,会有短暂的不适应。在黑暗中,人的心慢慢地沉下来,静下来,你会更专注于某些事物。
步入“无用生活空间”,则是另外一个世界。
展厅内有一扇不起眼的木门,走进去,过堂、起居室、卧室等一应俱全,橱柜、竹制器皿、陶罐……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中式家园应有的样子,宁静古朴简约。
展厅每隔半年会推出一个与传统手工艺有关的主题展,从竹篮、年画到油纸伞、布鞋,这些已被现代生活抛弃的无用之物,唤醒了人们的情感记忆。
旧时的生活器物常常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材质的巧妙结合,源于自然,却又超越自然。
展览主题都与传统手工艺相关。
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因盛产竹子,竹编器皿在当地极其常见。一只竹篮看似简单,但要经过选料、破篾、编织、打磨等几十道工序,耗时数日甚至数十日,方可编结成器。
江南的的细腻精致,云贵川的朴拙实用……这些竹篮用途各异,涵盖了日用劳作、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等各种生活场景。
来自民间的竹篮既是生活器具,也是手工艺品。
说到油纸伞,人们会想起许仙、白娘子的断桥相会,皆因一把伞结缘。而戴望舒那首脍炙人口的《雨巷》里,诗人反复咏诵的也是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油纸伞撑起的那片天空下,有生活日常,有历史记忆,更有人们对未来的期许。
说的油纸伞,人们常常想到戴望舒的《雨巷》。
纯手工制成的油纸伞,全部取材于天然,那种雅致天成的美感, 是时下尼龙钢架伞永远无法比拟的。
一把普普通通的油纸伞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风貌。
来自四川的油纸伞喜庆花哨。
四川的油纸伞喜庆花哨,通常在大红底色上绘有百鸟朝凤的图案;江西的伞清丽灵巧,淡彩水墨花卉;来自云南边地的伞,伞身很少手绘和印制花纹,更加古朴本真;而台湾美浓的伞则精致讲究,细节之处更为用心。
来自江西的伞清丽灵巧。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年画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稼穑丰登以及祈福迎新的冀望。
来自湖南滩头的木版年画色彩艳丽,造型古拙,以浓郁的地方特色自成一体。《西湖借伞》《花园赠珠》这样的题材是平日里少见到的。
年画《花园赠珠》再现了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无论是油纸伞还是年画、竹篮,这些朴素的老物件因岁月的积淀和手作者的心血,愈发显得珍贵。
“物有物命。人们误以为是我拥有物,实际上是物短暂地拥有过你,人是物的过客。”无用手工艺调研组在“撑起头上一片天——传统手作油纸伞展”前言中这样写到。
或许就是这人与物之间浅浅的缘分,才让我们更珍惜它停驻在我们生命里的那一刻。
贴士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