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房子破旧,虽有前后两个门及屋顶天窗透进亮光,还是显得昏暗。进门稍闭闭眼,才看清室内布局。耳畔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喝茶噻?请坐!”
女侍者端来一杯盖碗茶,收走十元钱。
茶馆昏暗破旧,茶客也是中老年人居多
照老板教的样子,从门板的小洞中拍的
别委屈了老人家,再上一张大头照
这里是成都近郊彭镇的观音阁茶馆。老板姓李名强,就是坐在靠边的竹椅上,最先和我打招呼那位。一点也不强悍,倒显得韧劲十足。个头不高,戴个老式白框眼镜,穿深蓝色跨栏背心。听老茶客们都唤他“眼镜儿”,是位60后。
他先冷眼旁观我拍了几张,然后走过来,夺过相机说:“我来教你咋样拍!”开始的一刹那,真有点愣神,心想这是人家的地盘,相机交出去还拿得回来吗?接下来听他说该在哪个角度逆光拍,该用什么拍摄模式、多少感光度,白平衡调到荧光灯模式可使烟圈发蓝色……一会功夫就咔嚓了好几张,还透过门板的孔洞拍了两张头像。他将相机交还,命我看回放,只看了两张,我意识到,这是遇上民间高人了!马上改变态度,衷心称赞,虚心求教。可老板却去忙别的了。中间又有两次,他跑过来要相机,比划两张再去干活儿。
老伯高寿93,一次次点烟配合我拍照
因是午后时分,茶馆里较清闲,只有两桌茶客在吃饭,一问不是本茶馆做的,而是从隔壁饭馆端来的。网上说老茶馆因利润微薄,是勉力维持。茶钱已是区别对待,外地客一杯十元,本地客一杯一二元。还招揽住宿等生意,可谓全方位多功能寻求突破。所以才有李强名片背面印着的那句话:“坚持就是永恒”。陆续来了一些老人,有聊天的,打盹的,打牌的,看电视的。一位93岁老茶客,非常配合我拍照,一面说着笑话,一面一次次地点烟,两眼炯炯有神。
茶馆里有许多老物件和“文革”遗存
茶馆内处处可见老物件:竹壳暖壶、砖砌炉灶、粗瓷饭碗、铝制水瓢和烧水壶,特别是墙上残存许多“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和标语,都是以红为主,黑白红三色相间。有毛泽东头戴红领章红帽徽的头像,有光芒四射的天安门,有葵花上带忠字的装饰图案,有多条毛主席语录,有“万岁”、“万寿无疆”等标语。把我们这样的亲历者一下子带回那个荒唐的年代。当然,也夹杂着新玩意:电冰箱、消毒柜、WIFI密码。
茶馆外景
镇口的老桥名为人民桥
茶馆旁这位剃头带掏耳朵的师傅,很受网友追捧
走出茶馆,在周围转转,见到老铁匠铺、弹棉花铺、木门板的杂货铺,都比较老旧、残破,显示未被过度开发的模样。一座水泥桥名叫“人民桥”,带有“文革”建筑的遗风。这一切和老茶馆风格颇为协调,不知是自然如此还是刻意为之?
晚上微信向成都一位学者朋友报告,得到告诫:“那里多假古董、伪民俗。”忽然想起白天参观中一个细节,同是50后的一位游客指着墙上的一段毛主席语录和我探讨:“这恐怕搞错了。老毛再喜欢个人崇拜,也不至于自己说要让群众忠于自己的。”经他提醒,我发现,那是一条把“三忠于”“四无限”和“四个伟大”捏合在一起的“伪”毛主席语录,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林彪语录!
老式灶台上排列着白瓷茶杯,地上有竹壳暖壶也有塑料暖壶
茶客
为何有“假”、有“伪”、有人为的痕迹,人们还趋之若鹜?窃以为,均因需求多、供应少呀!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在极大地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却出现了巨大的精神饥渴,所谓灵魂跟不上行走的脚步,所谓回不去的故乡、无处安放的乡愁。而老茶馆却像是一座世外桃源,这里有老人们舒适自在、不被打扰的安逸:有茶客们尽情享用、妄议古今的恣肆:有茶馆内年复一年、绵延不绝的恒久;有茶馆外自成一统、自得其乐的悠闲。茶馆之意不在茶,茶客之意不在喝,而在环境、氛围和心灵的满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许多事物、许多状态、许多氛围,恐怕注定是要渐行渐远,但能否让它们走得慢一点,消失得晚一点?或者以某些新的方式延续?成都老茶馆宛若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似乎有解又似乎无解的困局。
如果我有幸活到93岁,不知有没有福气坐在这样的茶馆中打盹,或如年轻人所说发发呆?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