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绥中九门口,我是来过多次的。拍长城、拍将军台,拍银河……
记得在2014年10月份的某一天凌晨两点多,我独自一人开车来到这里准备拍星轨,周围夜色正酣,万籁寂静,当时曾在手机上写下了这段话,翻了许久才找到:“清爽夜,待拂晓,九门口外萋萋草,满地似袅袅。长城默默风不定,多少往事伤流景,伤流景,只有云和影。”
摄影/王刚
这次有幸随“乐游辽宁,不虚此行”十二星座旅行家发现不一样的辽宁之美活动,再一次的走进这里。因为稍微了解一些此处的历史,遂当了一把我的旅行伙伴“刚行路上”镜头前的直播者……
摄影/王刚
九门口之地,古称“一片石”,因山海关城易守难攻,而距离此不足10余公里的一片石,便成了历来兵家入关必争之地。
摄影/王刚
九门口,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
摄影/王刚
摄影/王刚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摄影/王刚
来到九门口,不得不说一下那段影响了中国明清王朝历史走向的“一片石之战”。1644年,三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在当时最有名的三个领导人的带领下在这里展开激烈厮杀,它们是大顺的“老营”、大明的关宁铁骑和大清的八旗军,这三支队伍的领导人就是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这一年,李自成38岁,吴三桂和多尔衮都是32岁。
摄影/王刚
那么,这场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呢?据《明史》载:“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唐通)从一片石越关外。”如此载属实,看来真正影响明清历史进程的,还是这个叫陈圆圆的女人。
摄影/王刚
实际上,这段历史的过程是这样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明朝政府的京师——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政府,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
摄影/王刚
崇祯皇帝先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爸爸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3月5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吴三桂于3月23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
摄影/王刚
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同时,李自成也派人到吴三桂军中劝降,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领导人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对俘获的明朝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爸爸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这一行动导致诋毁、攻击农民军的流言蜚语开始像瘟疫一样从北京传往外地。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吴三桂之妾陈圆圆被掳的问题。
摄影/王刚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起义军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为图生存,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摄影/王刚
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这对清军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弃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
摄影/王刚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爸爸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2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城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
摄影/王刚
多尔衮经过一昼夜的急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一片石战斗了一天。农民军赴山海关的兵马约十万,吴三桂的兵约为五万,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其中以多尔衮领的满洲铁骑最强,兵马都身披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当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一来,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摄影/王刚
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三方命运的、惨烈的一片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当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勐烈地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加上连日作战,李军士气已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拼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联合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刘宗敏负伤,农民军死者数万。农民军失利后,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决定三方命运的一片石之战,以清吴联军的胜利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摄影/王刚
一片石之战,多尔衮抓住了唯一的机会。在追击过程中,多尔衮不忘祭奠崇祯,为他完陵(十三陵思陵)。于是,大清成了大明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们是从大顺手里夺江山,是为大明报仇的。清军以后再也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战场变成了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表演的舞台,真可谓一战定乾坤。
摄影/王刚
明代以前,一片石是一条京--秦之间的交通要道。到了明洪武十三年,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筑九门口段长城,竣工后,徐达大将军和设计师们根据九门口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设计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经九门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坐落在长城下面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
摄影/王刚
隧道共有两个出口,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直对点将台,一个出口为一片石战场。一个出口直通关外,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号钟室、卫生间(茅房)、禁闭室 、中军室、水牢、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刑具展室、驻军室、佛室、关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由内城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后部如神兵天降,暗道中可以驻扎约2000人,洞内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动自由,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可供2000余人饮用。
摄影/刚行路上
今天,当我和我的旅行伙伴们站在九门口长城留下身影时,却怎么也忘不了,就是因为这里的那场“一片石”之战,让大清攫取了明朝的江山,这一坐就是三百年。而每天来此络绎不绝的游人们,除了观光,会不会也和我们一样,缅怀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呢?
摄影/王刚
记得在2014年10月份我来到九门口长城下的将军台(吴三桂曾在此点将安排战事)时,写下过这样的话语:北极星有流光的萦绕,但她依然孤单……。曾经气壮山河的将军台,显得那么斑驳,唯有松柏与蛛网陪伴。三百多年前三军冲锋的号角早已落幕,陆离的色彩与彷徨交融……。光影走进了古隧道,走进了轮回,承载了所有的流年,而时间却是我们唯一的依恋。
【作者简介】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