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怀着改变落后农耕社会面貌的愿望,汇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大潮。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许多城市都透出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尤其是一线城市,更是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大都市的行列。
然而突然间,我们又发现自己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了。无尽的喧嚣和停不下来的脚步,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许多人与我一样,很想找回原来的几许宁静,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片刻休闲。
为了迎合这种日益增强的怀旧潮流,不少地方出现了复制的古村落,引来游客络绎不绝。这种古村落虽然建得古色古香,可做名胜,但毕竟不是古迹,总令人感到有些缺失。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正月初一,我来到了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脚下的大岭古村,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大岭村史馆(摄影:喜乐)
大岭村,又名“菩山村”,始建于南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大岭村的先辈因躲避战乱分别从江西和浙江等地逐渐迁入而形成。
大岭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莲花山西南,水上交通要道——珠江狮子洋水道西岸。
大岭村口公园(摄影:喜乐)
大岭村有6条古街道和45条古巷里,村落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处处与村落水系相通,形成鱼骨状的“大街——小巷”两级交通街巷格局。保存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整体来说,村落肌理清晰,格局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从村口的集义门进入,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街。
集义门(摄影:喜乐)
这条石板古街是村里的主轴,曾几何时,这是村里的交通枢纽。
石板街(摄影:喜乐)
石板街的尽头连接着大岭村的另一个村口,这个村口有一个古老的大门:“菩山第一门”。
这门楼极具旧时特色,高约九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有大门可关闭,上层设有枪眼,用于观望和射击。当有土匪来袭时,可以起到抵御盗匪、保护村民的作用。
菩山第一门(摄影:喜乐)
道是菩山村,必有菩提树。
这是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的两塘公祠,乃大岭村陈氏八世祖祠,因先祖名为两塘,故名“两塘公祠”。
两塘公祠(摄影:喜乐)
公祠院内种有一棵高大齐天、枝繁叶茂的菩提榕,树龄已经超过了100年。
菩提榕(摄影:喜乐)
两塘公祠内部还有两层院落,外墙用密密麻麻的蚝壳整整齐齐垒就,墙高九尺,墙体非常厚,耗用蚝壳十余吨,极其壮观。
蚝壳墙是明代时珠三角独特的建筑方式,用蚝壳在黄泥、红糖、熟糯米的粘接下垒积而成。冬暖夏凉,加上墙面凹凸不平,不易翻爬,具有的防贼防盗的功能,据说还能抵挡枪炮的攻击。大多用在令人景仰的祠堂,或是大户人家的宅院。
蚝壳墙(摄影:蔓蔓)
村里有一口古井“沙井气”,建于清朝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井水清澈,源源不断,出水之快如出气,故名“沙井气”。
沙进气(摄影:喜乐)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我们目测水面距井口约半米,而井台的高度好几十厘米,由此推测水位高于地平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井口(摄影:喜乐)
村内有45条古巷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许多的旧房子已经倒塌或被拆,并建成了现代式的小楼。但新房子基本上都是在原址上建造,巷里没变,尤其难得的是坊门依然保留着。
颖源里坊门(摄影:喜乐)
这些巷门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历史建筑。
文物确定牌(摄影:喜乐)
这幢位于榕菩里的旧房屋,墙体已经开裂,出于保护古迹,不能随便拆了。
古屋真迹(摄影:喜乐)
这幢旧房屋现在看来虽然不起眼,但它的院墙是保存完好的蚝壳墙,足以证明这是原来大户人家的房子。
蚝壳墙(摄影:喜乐)
为了迎接每年端午节附近的乡村来串门的龙舟,大岭村民在位于玉带河汇入石楼河的涌口建了一座桥,命名为“接龙桥”。桥身用白色花岗岩砌成,又俗称为白石新桥,始建于清同治年间。
接龙桥(摄影:喜乐)
这是村里最大的祠堂“显宗祠”,现被辟为大岭村史馆和村老年人活动中心。
显宗祠(摄影:喜乐)
显宗祠侧的大榕树旁,依玉带河边建有一座三层的大魁阁塔。
大魁阁塔(摄影:喜乐)
大魁阁塔后面,有一座“龙津桥”横跨于玉带河上。
龙津桥(摄影:喜乐)
龙津桥旁有一口鱼塘,形状像墨砚一般,故命名为墨砚塘,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墨砚塘(摄影:喜乐)
笔墨纸砚在古代被誉为文房四宝,大岭村人就以大魁阁为笔、龙津桥为笔架、玉带河为纸、墨砚塘为砚,塘水为墨,成就了这一处文房四宝景观,足以证明大岭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风盛行、富裕和谐的文化村落。
时代在发展,大岭村也在发展。现在的大岭村已是一片珠三角新农村的气象。
大岭村新貌(摄影:喜乐)
大岭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其中也不乏上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
供销社旧址(摄影:喜乐)
更可贵的是保留了9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
永思堂(摄影:喜乐)
参观大岭村,令人感受到一个古村落随时代前进的脚步,各时期建筑的有机融合,堪称一座岭南建筑的博物馆。
贴士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