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凤凰县虽是偏野小县,近现代史上却不乏闻名天下的人物:一是今人熟知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国学大师陈寅恪,而在沈陈之前,代表凤凰县的却是另一个人熊希龄,当时人称“熊凤凰”。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1869年出生时,正值清王朝内忧外患,但对这个官宦子弟来说,还是要重走读书人的老路。熊希龄一生,就是按部就班走完“读书、应举、做官”这人生三部曲。然而,时代终究不同了。熊希龄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后来人们经常传颂他的一则与志向有关的轶事:在熊希龄中举的第二年,逢花朝之日,当地知府邀集官吏和新科举人在府衙内赏花,知府提议吟诗作画。于是济济名士,各显身手,有的画牡丹,题曰“富贵风流”,有的画荷花,题曰“出污泥而不染”,有的画菊,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均不脱俗套。熊希龄则画了一株棉花,旁观者都大摇其头。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因为中国画史上,向来少有以棉花入画的。棉花为农家所亲,怎能登大雅之堂?熊不动声色,画完后于留白处挥毫题写了七个字:“此君一出天下暖”。这七个字真如画龙点睛,当即震动全场。
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老照片
熊希龄借棉花言志,不仅使自己名声大噪,还意外收获了一桩美好姻缘,朱知府赏识他的才华,将自己的五妹嫁给了熊希龄,成为原配夫人。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此君一出天下暖”。青年熊希龄借棉花寄情言志,表述情怀,这不单是中国历史上所有优秀读书人的理想,也成为熊希龄毕生为国为民从政的真实写照。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内的一个小巷里,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故居出门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为四合院,系南方古式的木瓦结构,很精致,很富于苗族情调。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故居环境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四方形布局,中有一天井宽坪。是这方水土成就了他的刚直不阿和乐善好施。人们来这里探访一代名流的过往,聆听他和那位民国才女毛彦文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他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他离开后她独自守候着他的善举,在回忆夫君《往事》里终老。如今香山慈幼院的孩子们健在的已是百岁老人,依然在清明前后来此纪念先生。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过天井便是正室,在正室的木门两边,有一幅笔力雄健、字迹清晰的对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写出了熊希龄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同时也写出了他披肝沥胆倾注心血办慈善事业为中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伟大功绩。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和民国才女毛彦文 洛钊图
正室三间两层木质结构,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蹈武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戡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小巷走出内阁总理和他的第三任夫人毛彦文 洛钊文图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两位伟人对熊希龄这么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熊希龄先生思想情操的伟大和爱国恤民精神的不凡。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在长城慰问国军 洛钊文图
熊希龄故居是古城凤凰一大亮丽的人文景观点。熊希龄堪称一代奇才。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四十三岁(1913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为官数十载,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卓有建树。胡耀邦总书记1988年到凤凰视察时也说:"凤凰出人才,熊希龄当过国务总理,做过许多好事"。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愤世疾俗的个性;苗族传统的家教养成了他正直善良、乐于施舍的秉性。走入社会的熊希龄,青年时代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清末与梁启超、谭嗣同等致力维新,创办《湘报》,民国初年先后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等要职;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以外交协会的名义向卖国贼徐世昌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释放被捕的所有爱国学生。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人生一大亮点是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并自任院长,济贫抚孤,收养无人认领灾童及各地贫困儿童千余人。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激于义愤,熊希龄在京发起组织"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集聚天安门,由先生主祭,追悼死难者,会后结队游行,队伍达10万人。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1927年,李大钊遇害,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上海沦陷后,先生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份设立临时医院四所,难民收容所八处,救出伤兵千余人,难民15万余人。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1937年逝世于香港,逝世时家无银两,身无长物,丧葬全凭夫人筹借。逝世后暂葬香港,当时国民政府曾为其举办国葬。1991年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在北京香山有个历史建筑“双清别墅”,是熊希龄先生1920年创建“慈幼院”时,将此处收买辟为私人宅邸。走进双清别墅的大门,可以看到院内有山、水、树、石,还有一池清澈的泉水,池边有一座亭子,亭子后面有一排平房,淡雅幽静,风景秀丽。
小巷走出的北洋政府内阁总理 洛钊文图
双清别墅不仅有着优美秀丽的风光,还富有厚重的历史气息。这里曾是毛泽东主席住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扭转中国命运、决定中国前途的大事。它像一本厚重的史书,向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昔日熊希龄家宅,今日的香山双清别墅 洛钊文图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进驻北京,在入住中南海之前毛泽东主席住在双清别墅。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指挥了渡江战役,还筹备了新政协,筹建了新中国,起草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毛泽东主席在香山双清别墅的会客室 洛钊文图
院内的六角红亭,是双清别墅的标志性建筑。毛泽东主席曾在这座亭子中会见过许多爱国民主人士。这座亭子看着很简单很普通,但是却见证了历史,它背后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想起民国总理、教育家熊希龄的慈善故事,高山流水,永志难忘。
凤凰传奇,美丽沱江,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 洛钊文图
贴士
该灵感墙已存在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