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我们来到兰州新区中川镇牡丹园,探寻牡丹的芳踪倩影。登高而望,满山绿意盎然,遍野牡丹成阵,走近细观,花蕾初露,密如繁星。因今年北方春季沙尘、雨雪天气多,中川气温低,等到全国各地的牡丹开过之后,丝路古道上的中川牡丹5月中下旬才进入盛花期。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自古以来,牡丹就是艳冠群芳的“花王”“国花”。甘肃兰州中川牡丹的原种是紫斑牡丹,经过多年的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牡丹种群。发展甘肃特色牡丹种群,紧盯油用牡丹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开发油用牡丹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已建成西北最大的牡丹园和全国最大的油用牡丹产业基地。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丝路古道上的牡丹园,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建设中具有可观的优势,也为甘肃牡丹“走出去”“引进来”打开了世界之门。在兰州新区培育扶持下,始创于1993年的甘肃中川牡丹产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牡丹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体,成功建立了西北最大的牡丹园、油用牡丹研发中心、牡丹研究所、牡丹芍药基因库、牡丹园林工程。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走进牡丹园,暗香浮动,名品荟萃。花朵大鲜,香气浓厚,姿态美观,品种繁多,寓意深远。园中一棵千年牡丹,枝杆苍遒,植株高大,花蕾艳丽,繁密的枝干伸向天际,这就是树龄千年的‘牡丹神’,当地人尊称为‘状元红’。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在牡丹园里我们见到了董事长赵潜龙,他与花草树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潜心于牡丹事业已23年。研究出的牡丹植株高大,在全国众多牡丹品种中“鹤立鸡群”,有“牡丹王国中的巨人”之称。现有牡丹300多个品种,2000多亩的牡丹园,栽植牡丹100多万株。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在牡丹产品室,赵潜龙给我们讲述了牡丹产业的发展优势。为大力发展油用牡丹产业,2012年建立了现代化的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厂,用牡丹籽榨油、做精油,用牡丹花瓣做点心、生产化妆品、香精,用牡丹花蕊生产牡丹茶。发明了7项专利产品。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中川牡丹公司探索多种模式,绿化荒山荒坡带动农民增收,以前的荒山秃岭,改良后引进牡丹进园。研究出了紫斑牡丹耐干旱、耐高寒,可以在年降雨300毫米、零下30摄氏度低温以及盐碱土壤环境中正常生长、开花结实的特点,不用人工采取保护措施可自然越冬。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中川牡丹公司探索多种模式,绿化荒山荒坡带动农民增收,以前的荒山秃岭,改良后引进牡丹进园。研究出了紫斑牡丹耐干旱、耐高寒,可以在年降雨300毫米、零下30摄氏度低温以及盐碱土壤环境中正常生长、开花结实的特点,不用人工采取保护措施可自然越冬。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给“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白居易曾在《牡丹》一诗中如此形容牡丹的国色天香。然而,当你真正近距离的细赏牡丹时,你会觉得国色天香,雍容华贵,都不足以形容牡丹之气质高雅,超凡脱俗。如今,牡丹走进了所有中川人的生活,紫斑牡丹已成为兰州新区的骄傲。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牡丹的历史源远流长,牡丹文化更是丰富而深厚。中川牡丹文化馆以丝绸之路文化和西北特色民俗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陈列的灵魂,荟萃全国各地与牡丹相关的臧品。 一首首牡丹诗词,一幅幅牡丹图画,纷纷问世,正如牡丹园中的牡丹,各自努力绽放,打造出兰州新区一个不一样的五月,造就了中川牡丹独特的风格。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川牡丹产业坐落在兰州新区秦王川,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发挥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优势,全力打造“牡丹丝绸之路文化古镇”集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于一体,对中外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赵登文/摄影
赵登文/摄影
关于作者:赵登文
微信:15909918002
QQ:574129016
赵登文,国家一级摄影师。在《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30多家刊物发表作品3000余幅。并获得各种摄影大赛金、银、铜奖,优秀奖300多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7届、8届、9届、10届国际人类贡献奖。本博全部图片文字为本人原创,媒体、网络使用请与博联社或本人联系并署名。本人已授权博联社代理本博客所有原创内容版权,侵权必究!
贴士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