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遥想数万年,一望无际的苍穹总会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人们的那些奇思妙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今天,飞天已经不是梦。
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来,人们想到的首先是自己。飞天有望,入地无门,人们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于科幻。
有一本世界名著叫《地心游记》,那是“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杰作。我也曾经随着他的幻想畅游地心。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根本无法到达地心。如果有机会能向地球内部多走几步也是一种难得的幸事。
在北京房山有一个石花洞,它区别于其实溶洞的特点就是它有上下七层,150多米深。常识告诉我们,地下有水,也就是地下有暗河。许多的溶洞只是暗河的一部分,而上下七层,是如何形成的?这里为什么叫石花洞?
走进石花洞,在观赏的同时,只要你认真的听导游的解说,也许能解开心中的一个个谜团。
北京房山地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它位于北京市西南约40公里处,地跨北京市房山区和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涞源县。它划分为八个园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石花洞、十渡、百花山-白草畔、云居寺-上方山和圣莲山六个园区属地为房山区;野三坡和白石山园区属地为保定市的涞水县与涞源县。
在这个地质公园展现了华北地区,自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个地质年代的动荡变迁,是一座地球演化发展历史的天然地质博物馆。石花洞地区是全国岩溶洞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0年12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建立北京市石花洞自然保护区,界定与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同等面积的36.5平方公里为自然保护区。
石花洞,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入地之门,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一下地球内部的地质的密码,去解开一个个未知。
北京,房山有山,有山有人就有“仙”。石花洞原名"潜真洞”,自发现至今已500多年的历史。因洞内雕有三尊大理石佛像,曾改称"石佛洞",香火曾盛极一时。
五百多年前的"潜真洞”仅仅是一个今天的“洞口”,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时代,这里是“京西”一个神秘的地方,当年工程兵在洞里留下了“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石花洞的模样。
今天的石花洞已经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溶洞群观光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
它是国内发现的岩溶洞穴中集规模大、洞层多、沉积类型全、次生化学沉积物数量大的洞穴,其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与闻名中外的桂林芦笛岩、福建玉华洞、杭州瑶琳洞并称中国四大岩溶洞穴之一。石花洞有七层,层层相连,洞洞相通。洞中生有绚丽多姿、奇妙异常的石花。
盛夏酷暑,走进石花洞第一的感觉还是这里的“清凉”,洞外30多度,洞里13度,地表隔绝了太阳的温度,潮湿的空气,让这里的人们愈加感觉到“寒冷”。科学家来到这里,利用石笋解开北京2650年夏季气候变迁之谜。
溶洞是一个奇特的地质景观,它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它们就是由于水和二氧化碳的缓慢侵蚀而创造出来的杰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的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重复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有千姿百态的钟乳和石笋,它们是由碳酸氢钙分解后又沉积出来的碳酸钙形成的。
参观溶洞也可以说是上了一堂地质课,让我们现场可以观察到许多神奇的自然现象,感觉到自然界的神奇魔力,一滴滴流水沉积形成了边石坝、石幔、石帷幕、壁流石、石梯田、石旗、钙板、石帘、石瀑布、石壁壳,让你惊叹无比。
一股股渗透水沉积形成了石枝、石盾、石珊瑚、石榴、石花、石葡萄。停滞水在水下沉积形成了穴珠、水下石葡萄、水钙膜、石灯、月奶石、晶花、石菊、石龙、多层石花等。
飞溅水更精彩,它的沉积形成了石毛、石银耳、石花、石珍珠、石葡萄、石珊瑚等。
最为常见的还是滴水沉积,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吊石柱、鹅管、石塔、格状石钟乳。
石花洞洞体分为上下七层 ,目前仅对外开放一至四层,全长2500米。现在一、二、三、四层已全部对外开放。四层洞壁被钟乳石类封闭,五层厅堂高大、洞壁松软,并且空气新鲜,七层则是一条地下暗河。
一条地下暗河也许会把我们带到四亿年前。那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由于地壳运动,几经变迁,海底抬升为陆地。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形成。而后碳酸盐逐渐被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随着地壳运动的多次抬升与相对稳定之过程,使它发育成为多层多支的溶洞。
贴士
除此之外,我还提到了...
乘车路线
该灵感墙已存在
Recommended amazing places just for you
发现更多灵感
3条评论
0/140